五月,我们和一个熟悉的声音相遇在初夏的微风里。他是《天龙八部》中的段誉、《无间道》中的刘德华、《花样年华》中的梁朝伟。他是声音的艺术家——叶清。由喜马拉雅FM主办的“吾爱卿”叶清粉丝见面会在上海戏剧学院闵行校区成功举办。活动期间叶清老师和场内场外的声音爱好者们互动交流、同台飙戏,现场精彩不断。“为什么你会喜欢上声音?”——喜欢的理由可以多种多样,老师用他专业、诚恳、又不失幽默的语言阐述了自己对声音的解读。活动结束后,声颜组有幸对叶清老师进行了独家专访。
以下为采访实录。
叶清老师早年和父母从上海移居到香港,这几年因为工作的关系也常回来,完成工作之余还会到处走走吗?
会的。其实我在上海也有家,还有很多亲戚在上海,然后我太太一家人也在上海,所以常回来,我经常说自己是上海人。
去年您在上海录制《非常惠生活》节目的时候还和曹雷老师用上海话同台飙戏。
对的。
曹雷老师去年参加了《黑猫警长》上海话版的配音,如果有机会的话,叶清老师有没有兴趣尝试上海话方言作品的配音?
我觉得可以啊。其实所有的艺术作品都不应该局限于它的语言,配音也是如此,它是自由的。当然不能仅仅因为是上海话作品就去配。因为有的人说上海话就说得很好、很有意思、能表现上海文化,而有的人说起来就没什么意思,仅仅是在说方言而已。如果一个上海话的有声作品,它的剧本能体现出上海话的语言魅力,那就很有意思了。就好像周立波,当初他的海派清口之所以受欢迎,是因为他的上海话里带着上海人的幽默、上海人的回忆和海派文化。所以上海话的有声作品也应该朝这个方向靠拢,应该是有内涵、有文化底蕴的,而不只是流于形式。
有些海派小说做成有声小说的话,当中的对话就可以用上海话来演绎。
对,但是一定要把上海话的对白和剧本结合好,如果结合得生硬,大家听不懂,就无法表达其中的含义。其实不止上海话,很多方言都可以做成有声作品,期待更多高质量的作品。
叶清老师以前在内地的时候应该也看过上译的作品吧,有机会的话会参与到译制片的配音当中来吗?
在上海的时候看过很多,比如《叶塞尼亚》、《王子复仇记》、《佐罗》等等。上海人大多都喜欢看译制片吧,那时候也没有太多选择。未来参与译制片配音还是有机会的,我和一些译制片厂的导演也是有联系和合作的,例如上译的詹佳导演。另外前两年我还参与过《夺宝幸运星》大电影系列第二部,配音阵容除了译制片厂的配音演员还有部分香港配音演员。
那您和国内其他的配音团体或者机构还有没有交流和合作?
有很多,比如北京的光合积木,还有北斗企鹅,藤新就是我徒弟。除此之外,我和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合作过广播剧《第三种爱情》,和湖南卫视的《天天向上》也有长期合作,也因此和湖南卫视的其他节目、或是其他电视台的节目也有接触。
叶清老师的声音最早为观众熟知是通过TVB的电视剧,配过段誉、宋世杰等许多经典角色。据说以前TVB国语配音组有个说法,不希望被内地观众听出来演员其实不会说国语,这是真的吗?
确实有,这可能是出于几方面的考虑。第一,希望观众在看戏的时候不要去关注演员是不是自己在说台词,而是投入到剧情当中;第二,不想被说成是配音的作品,从而降低了观众对它的关注度和认可度;第三,当时TVB国语组的配音演员人数有限,不想被认出这个人的声音也是那个人的声音,这对作品也会有负面影响。当然,只要是真正喜欢声音的人还是会认出来的。
离开TVB配音组后,叶清老师主要精力似乎还是放在影视剧还有纪录片的配音上,您对不同的作品形式有什么偏好吗?
形式并不是最重要的,碰到任何好的作品我都喜欢。像我昨天接到的一个纪录片的试音,它的试音词写得很美,我一看就很喜欢,虽然还未看到画面,就预感到这个纪录片一定很棒。以前的我是不管接到什么工作都会去完成,而现在我会更多地挑我喜欢的去做,把时间放在又想做又有质量的作品上,做出一些更好的东西,我自己开心,听的人也开心。
叶清老师在网上似乎也玩得很开心,比如2014年就曾参与《全职高手》伪片花配了黄少天。
对,久任找我之后,我参与了不少《全职高手》相关有声作品的黄少天配音,这也是一个用声音去塑造的形象。
根据小说的内容用声音去具象化。
对,就是根据小说的描述还有适当的想象去表现。
当时在网上一下子就火了起来。
是的,如果能持续做下去,相信会有更多人喜欢黄少天吧。这也是我觉得网配很可惜的地方,它往往会有一个好的内容却没有商业的支持,纯粹凭兴趣爱好是很难持续地做出好东西的,有时候要等一年半载有时候就无疾而终了。反过来,如果有好的商业支持,分分钟就作为一个热门IP炒起来了。
记得叶清老师还录了一段黄少天的起床铃。
对,当时我在网上发了个召集,然后网友们就用黄少天的语气写了很多台词给我,我选了其中两个段子,把它们集成为一个。
那个起床铃的语速超快但吐字清晰,听起来很难。
确实不容易,我录的时候也不是一遍过的,当中也有断过,然后接着录,后期再编辑。所以我经常说后期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帮助配音演员的方法。
录到最后那段有点小崩溃的感觉,是设计好的效果吗?
对对,最后的气声也是我故意做出来的,我觉得这样好玩呀,这就是一种创作。
除了《剑网三》还有《古剑奇谭二》的DLC,似乎叶清老师很少涉足动漫类作品?能不能向我们透露一下未来的可能性?
最近其实还配了《从前有座灵剑山》的旁白,不过确实不多。因为动画配音的后期制作班底主要是来自于内地,只有当他们主动向我们寻求声音的时候,我们才会参与。另外我们自己也会去谈一些整个后期的制作,这方面我们不会抗拒。就我个人来说,无论是动漫、影视作品还是广告,有好的作品,片方找过来我都乐于去配。但相比之下我对有声作品更感兴趣,因为可以自己去想、去做,更自由、更有乐趣。
刚才说到网络配音,叶清老师和胥渡吧好像也有过几次合作?
对,胥渡吧和我有私交,跟他们关系很好。我很欣赏他们的创作态度,因为我觉得恶搞本身就是一种创作。就像我今天在活动上说的,同样的一个画面一个表情,你换一句台词去配,会发现也能说得通,但意思完全不一样。这其实就是一种创作。
不知道叶清老师有没有参加过网络pia戏这种网络时代产生的对戏方式?
有的。其实我们的YY声艺频道每个周末都在pia戏,我偶尔也会去点评一下,上个小课什么的。有时候也会参加别人的活动,录个语音,说段祝福或者朗读之类的。现在这种形式挺常见的,很多朋友们通过这个平台达到了个人发展的目的,比如有的找到了工作,有的找到了男女朋友(笑),有的吸引了很多粉丝,有的找到了人生理想。
之前采访光合积木的时候,姜sir提到现在可能是为了赶工期或者是配合演员的档期,大部分作品的配音都是单人进棚录制。而在配音行业运作相对成熟的邻国日本,除了游戏以外的大部分动画、广播剧等更多采用全体声优一起录音的方式。对于这两种不同模式,您更习惯或者说更喜欢哪一种?
我都可以,配音演员必须要熟悉这两种方式。但重点不在于是单录还是群录,影响最终效果的还是作品本身的素质、配音演员还有配音导演的功力。导演会为作品负责,他会关注出来的效果怎么样。
姜sir接受采访的时候还提到说您有一句话给他感触很大。大致是:过去大家都是各干各的,现在大家每个人守在电脑前,没有一个人是独立在网络之外的。今天有幸采访到本尊,能不能请您解说一下这句话的涵义?
这句话的意思就是,以前我们分一个一个组,比如分香港的、上海的,在上海还会细分为上海电影译制片厂和上海电视台译制部,团体之间未必来往。现在就不一样了。首先是设备和技术发展了,我们可以在地球的任何一个角落配音。就像刚才说的,既然一个人单独进棚是可以的,那不同的人进不同的棚也是可以的,所以我们可以不受地域的限制进行合作。第二,我们的观众还有播放平台全部变了,网络上出现了更多的播放平台,平台上也出现了越来越多不同种类的作品。对我们来说渠道变得更自由了,每个人能承接的范围也更广泛了,南非的、东南亚的或是香港、上海、北京的都可以接。但与此同时竞争也更直接了。以前可能是在一个团体里选出男一号男二号,而现在只要是能认识、接触到的,就都能选。网络平台让每一个人都能接触到更多的人。
您觉得整个配音行业从大方向来看还有什么变化?
以前我们只是单纯的配音演员,从事配音行业,但现在我更愿意说这是声音行业,它正在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。比如从内地来说,只要技术和演员的水平达到了,电视剧迟早有一天会全部用现场收音。那些以配电视剧为主的配音演员,他们的主要的工作内容就会有变化。而随着电视节目的变化,配音的方式、种类也在产生变化,可能还会产生互动,你必须要接受这些变化。但这些变化其实也只是形式上的变化,归根到底最重要的还是你本身的实力。如果我什么角色、什么语气都会配,那么配音内容、形式再怎么变,只要是声音的工作我就都能胜任。听觉是我们每个人感官中非常重要的一个部分,所以这个行业必然会发展,必然会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,也必然会衍生出各种各样新的形式。但只要有足够的功底,这些变化就不足为惧了。
叶清老师最早在喜马拉雅FM开设个人电台是源于怎样的契机呢?
喜马拉雅FM在开设之初,就主动邀请了很多配音演员。我本来就比较喜欢有声,也乐于尝试各种新的平台,所以就来喜马拉雅FM开设了个人电台,把自己的有声作品,比如《告别薇安》,还有《第三种爱情》等等都放在上面,然后就发现听众反馈都很不错。
像今天这样参与喜马拉雅大学的活动,开个人见面会是第一次吗?
是第一次,我相信国内也是很少的。
确实,过去比较多的是作为漫展的一个环节,时间也很短。
对,过去都不是单独的活动,所以我想可以借喜马拉雅大学这个机会尝试一下。
有点像是国内“第一个吃螃蟹的人”。
还未必是“螃蟹”,但我觉得这是行业的一个步伐,它是必然会走到这一步的。
像日本那边声优见面会就很常见。
相信我们中国慢慢也会有的,但必须要有足够强大的吸引力。让我感到欣慰的是,我们今天讲的不是传销不是个人崇拜(笑),我们还是围绕声音这个主题的。所以喜马拉雅大学这个活动最有意义的地方就是,它让大家知道国内有一个配音演员竟然搞了他的个人见面会。今天参与活动的人纯粹是出于喜欢声音、关注声音来汇聚在一起,这是非常难得的。
您还经常去国内的一些声优比赛做评委。
对,声优比赛的评委我也很乐于去做。这些活动我觉得都是一种宣传,可以让别人知道,国内还有声优比赛,毕竟以前是没有的。我希望通过各种不同的活动把喜欢声音的人从人群中找出来,然后我们一起去用声音交流,一起享受这个过程。大家在同一个节拍上律动,就会觉得很爽很愉快。
在今天的活动上,不少人都表达了希望拜叶清老师为师的愿望。据我们了解,在国内配音工作室中,光合积木已经有了一系列培育新人的计划,第一期培训班的招生正在进行中,另外音熊联萌也制定了传统“带徒弟”式的培养新人的模式,叶清老师能给我们介绍一下您的计划吗?
我肯定会教,但目前精力还是有限,也没有想好培养模式,所以暂时就是自己带一下徒弟。我非常珍惜愿意来学配音的人,不仅仅是我收的徒弟,也包括像今天这样肯花时间花精力来听我分享的人。我觉得他们都有一颗特别喜欢声音的心,对此我很感激,也不希望他们对声音的培训感到很失望或者挫败。所以我对培养新人很慎重,我希望整个课程的安排还有体验是很愉快的,能让参与的人带着愉快的心情去告诉更多的人,我今天去参加了培训班,学到了很多,得到了很多。
感谢叶清老师接受我们的采访!最后请您给我们VoiceVision声颜组一句寄语吧!
VoiceVision,祝声音有更多的颜色。
太棒了!再次感谢叶清老师!
采访:MeatSoup
Photo & Text by VoiceVision声颜组
请勿二次转载
無断転載・無断使用を禁止します
Unauthorized Reproduction Prohibited